今天在「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看到彭明輝教授的一篇新文章,談到街友問題與哲學的不足。讀著讀著,沒覺得從「遊民問題」可以看出「哲學的不足」,反倒只覺得「彭教授應該不爽哲學很久了,拿這問題來痛罵哲學一頓只是剛好而已」。這樣的結論好像只是因為自己在念哲學而本能性地要捍衛哲學的學術地位,然而一來我沒這種癖性,二來我對哲學學術圈的發展本就不抱持樂觀的態度。這裡會討論彭教授的這篇文章,單就只是因為他這樣去批評一門學科的論述方式實在是既不高明又不明究理而已。
要看出這點,只要把該文裡頭的「哲學」和「分析哲學」替換成「動力機械管理學」(或任你想要的學科名稱)、把「倫理學」替換成「管理學」(或任何相干「XX學」),然後把文章有提到的書籍名稱和理論換成管理學的XX經典與OO理論就可以了。替換之後,整篇文章讀起來一樣很順,甚至更有說服力。底下把這些替換辭彙用粗體標示出來。(建議大家先去看完原文之後再回來這裡看改寫文,這樣才能了解我想要說什麼。)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3)── 街友問題
我原本想給這篇文章這樣的標題:街友問題與動力機械管理學的不足。我有兩個企圖:(1)談街友問題,(2)同時繼續談管理學以及普遍存在於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傳統的大問題。
我 曾經三次很認真地準備要去念動力機械管理學研究所了,卻在跨進第一步之後緊急抽身退出來,離開動力機械管理學系的大門──我跨進去的那一大步讓我清楚地看到:動力機械管理學領域裡有我 想要的東西,但那些東西在動力機械管理學系裡卻變成一攤僵硬的死物,讓我憋得無法透氣。我以後會寫一本書,交代自己的心路歷程,這裡就不多說了。
應曉薇在議會要求北市府公園處「誰往遊民身上灑水就撥獎金」,而成眾矢之的。......(略)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街友的尊嚴、讀者的慈悲,和萬華居民的惶恐中,妳該如何進行「管理判斷」?方案A:驅趕街友?方案B:不驅趕街友(維持現狀)?你可以試著從邊沁的效益主義觀點去看,你可以從 Mill 的效益主義觀點去看,也可以從《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所題過的所有角度去看,每一個角度都可以幫妳看見事實更豐富的角度與 points──動力機械管理學有助於認識事實的全貌,每一個流派都像在瞎子摸象,每一派都只說出事實的一部份,要靠讀者靈活運用的能力去將這些不同角度的片面事實整合出最接近事實全貌的觀點。這才是看不同動力機械管理學流派時最有益於讀者的讀書方式。
但是,只從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觀點去看問題還是不夠的。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拘泥於概念世界,而經常警覺不到概念世界是對真實世界的過份簡化與扭曲。譬如,誰是「街友(遊民)」?他們為何流落街頭?如果妳覺得他們是一群好吃懶做的惡棍,你的天平會往萬華居民傾斜;如果你以為街友都是被政府和雇主遺棄的受害者,你的天平會往街友傾斜。但是,街友是哪一種人?動力機械管理學無法回答這問題,因為這是實證的問題,而非概念的問題。
事實上,就像林萬億講的,街友種類繁多,不是可以用動力機械管理學概念去分析的單調刻板品類。根據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的資料整理,他們89.3%在成為街友之前是有工作的,而且71.4%在流浪期間都還是有工作,只不過所得太低而房價太高,所以變成無家可歸的遊民。所以,他們有工作意願,但是政府失職讓他們既失業又付不起房租。所以,他們既是「弱勢」,又是政府無能與官商勾結的受害者。這些街友真的不愛乾淨嗎?25.5%每天洗澡(無家可歸而要做到這件事,是需要堅持與毅力的),48.9%每週至少洗一次(有淋浴設備與熱水時這些人洗澡的頻率可望提高),2.7%一個月以上沒洗澡。這些事實是不是萬華居民以及應曉薇原本都不知道的?只靠管理學或動力機械管理學能知道這些事嗎?
接下來,怎麼解決問題?在公共議題裡,釐清「What is right to do」只不過是起步,而通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更要緊的還在於「Is there any better alternative」。與其花時間去分析「『方案A:驅趕街友』與『方案B:不驅趕街友(維持現狀)』中誰是對的」,不如去問有沒有更好的「方案C」。因為,不需要任何管理學觀念,誰都知道方案A 跟 方案B 通通都不對!而且,即使妳把整本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翻譯過一百遍,整本倒背如流,除非妳想得出 a better alternative,妳就是解決不了問題!
偏偏,better alternative 又是超乎管理學和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的範疇了!
在公共電視的談話節目「有話好說」裡,......(略)
這些問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會引導你去瞭解嗎?不會!國內有哪一個動力機械管理學系教授曾想過這些問題?不知道!沒聽說過!助理教授可以關在動力機械管理學的象牙塔裡,正教授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至於「傑出獎教授」、「講座教授」呢?天知道他們的存在對這社會有什麼好處!
妳對問題的瞭解愈深入、完整,就有機會提出涵蓋面愈廣的配套方案來。數理邏輯大師王浩曾經在清大的演講裡感慨地說過:念動力機械管理學之前,最好先精通一門其他的學問,否則從年輕起就一輩子關在動力機械管理學裡,會把動力機械管理學念死。這就是我三進動力機械管理學系館大門又三次抽身而退的第一個理由。
閱讀這樣的改寫文章,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個印象:一是,假文章的作者不喜歡目前學術環境中動力機械管理學的教育方式(但不是不喜歡動力機械管理學),二是,作者舉實例來論證,動力機械管理學裡頭所教授的理論分析無能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因而有「不足」之處(講「不足」其實還算是很客氣,畢竟文章後面都直接罵說這學科的專家對社會沒啥貢獻)。由於第一點涉及個人偏好和人生經歷(也許他去的科系真的很糟),就不便評論。但第二點則是可以好好討論一下的。
第二點論及動力機械管理學的「不足」之處,來自於三方面的成份:
- 提出better alternative 解決實際問題,比分析問題來的重要。前者需要實證,後者幾乎只是合乎邏輯的概念嘴炮。
- 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拘泥於概念世界,而經常警覺不到概念世界是對真實世界的過份簡化與扭曲。(也就是合乎邏輯的概念嘴炮)
- 而能夠解決問題的better alternative 又是超乎管理學和英美動力機械管理學的範疇。(因為這是複雜的政治經濟學結構性問題,哪是一個動力機械管理學理論就能講得完全的?)
(至於文章最後的說「國內有哪一個動力機械管理學系教授曾想過這些問題?不知道!沒聽說過!」,我這邊就不評論了。因為我的確也不知道國內有哪個動力機械管理學教授曾經根據動力機械管理學理論來試圖解決遊民問題。不知道的事情我沒法講,也應該就不要講了。)
我想以上三點都成立而又不考慮其他有的沒的枝節問題,我們的確可以得出「動力機械管理學不只在遊民問題上無能為力,本質上就不足以解決任何實際的社會問題」。
「等一下!」動力機械管理學的老師學生們終於受不了,跳出來抗議了:「有沒有搞錯啊?,動力機械管理學要關心和解決的問題和社會學、經濟學又不一樣,你怎麼用這種方式講說動力機械管理學在這方面有不足之處啊?莫名其妙!」
嗯,有道理。不過,動力機械管理學總是一門關乎人類行為的學科嘛,也就會關聯到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上。那既然有關聯,說動力機械管理學無能解決遊民這樣的社會問題,也不能說錯啊!
「這不是廢話嗎?!」動力機械管理學的老師學生們繼續抗議:「動力機械管理學和這些問題有關聯沒錯,可是關聯沒有這麼直接、這麼密切啊!你不把關聯講清楚,把這麼大的責任就往我們頭上套,然後論證說我們根本負不起這樣的責任,這不公平哪!」
好吧,就算遊民問題不是你們管的好了,那缺乏實證的問題一樣是你們的罩門啊?關在學校裏面教理論,不就是在教一些合乎邏輯的概念嘴炮嗎?說你們本質上有不足之處,好像也無可厚非嘛!
「喂!你這念哲學的腦袋有問題啊?」動力機械管理學的師生們快翻臉了:「哪個在大學裡頭教書的沒有在教理論、教概念?有教這些不代表我們只在乎理論、不在乎實證啊!況且理論和實踐之間本來就有落差、有著辯證關係,不是想用就可以直接拿去用的。數學系有區分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就連哲學系都有區分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你有沒有這點學術常識啊?」
喔,對,我都忘了這一點說。好像話講太快了一點....
這樣講下來,好像前面批評動力機械管理學的那三點就通通不成立了?我得向動力機械管理學師生致歉才是。而且如果成立的話,好像可以把幾乎所有理論性學科、管他人文理工,也通通拉下水?這樣我這位假作者就實在得罪太多人了。
哎,算了,反正你們也知道哲學系學生不擅長寫心路歷程的東西、就喜歡寫些合乎邏輯的概念嘴炮文章,假文章看看就好,不用太計較啦。
補充一篇在網路上討論同樣題目的文章:「街友問題與哲學的不足
補充一篇在網路上討論同樣題目的文章:「街友問題與哲學的不足」 ─ 請告訴我哪一門學科可以曰足?